全媒体记者 文琰
作为以生态文明教育为特色的学校,大渡口区自启学校始终以“绿色发展、低碳先行”为指引,新学期更是围绕绿色校园建设与生态文明教育深化,制定了一系列具体举措,持续将生态理念融入校园建设、课程教学与师生日常,为培养具有生态意识的时代新人筑牢基础。
学校建筑采用节能环保材料,屋顶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实现清洁能源高效补充。校园内的雨水花园和中水回用系统,更是将雨水收集净化后用于绿化灌溉及景观补水,极大地节约了水资源。新学期,学校还将继续优化校园设施,安装更多节水龙头和节能灯具,同时对垃圾分类设施进行升级。此外,学校还将利用空地建设小型“生态科普园”,种植本地常见植物,设置昆虫观察区,为学生提供亲近自然、学习生态知识的好去处。
在课程设置方面,学校构建了以生态文明为核心的融合式课程体系。一、二年级将每两周开设1节“绿色小卫士启蒙课”,通过绘本故事、趣味游戏等形式,让学生认识自然环境和环保标识。三年级每周开设1节“低碳生活小行家”课程,系统讲解垃圾分类知识、能源的种类与节约方法等,并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活动。此外,各学科也积极将绿色理念融入教学中,如语文课选取环保主题的诗词、文章,科学课开展“植物的一生”“水的净化”等实验,数学老师则会让学生统计家庭或校园水电使用数据,分析节约空间。“我们希望通过这些课程,让孩子们从小就树立环保意识。”学校相关负责人说道。
校园宣传栏定期更新绿色低碳主题内容,广播每天定时播放环保小贴士和儿歌,教室设置“绿色角”摆放绿色植物和学生的环保创意作品……学校在校园文化的营造上同样不遗余力。
学校还将开展丰富多彩的绿色低碳实践活动。“绿色班级”评选活动中,每周将检查班级卫生、垃圾分类和水电节约情况。每学期开展“校园环保日”活动,设置“垃圾分类大挑战”“我为校园添绿色”等项目。学校还会布置“家庭绿色任务”,如“和家长一起进行垃圾分类”“一周内不使用一次性餐具”等,促进家庭与学校在环保教育方面协同合作。
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深化,也是学校新学期的重点工作。学校将每学期举办1-2次家长环保培训讲座,邀请环保专家或学校教师讲解绿色低碳知识和家庭环保实践方法。同时,学校计划成立“家长绿色志愿者团队”,参与学校环保活动组织、校园环境监督等工作,并与周边社区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环保宣传活动。“我们希望通过家校社的共同努力,构建起‘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个社区’的良性循环,让绿色低碳理念传播得更广。”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