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渡口网 > 大渡口新闻
您的位置: 大渡口新闻
十年“菜摊人生”从漂泊无依到大渡口稳稳扎根

街角守望者

(全媒体记者 朱晨鹭 文/图)9月10日凌晨3点半,城市沉浸在浓墨般的夜色中。然而,在八桥镇常嘉社区半岛逸景二组团,一户人家的窗户却透出温暖的灯光,50岁的王从华和51岁的金洪润夫妻俩已经起身,为当天出摊做各种准备工作。

“得早点起来,给丈夫蒸些馒头带着。他要赶在凌晨4点半到江津双福批发市场,去晚了,那些新鲜的蔬菜就被别人挑走了。”妻子金洪润告诉记者。她的声音里透着几分急促,却又有着一种深深烙印在骨子里的从容与规律。这种规律,是夫妻俩历经了居无定所、四处奔波的艰难岁月后,好不容易换来的安稳。

早上6点半,王从华的面包车里已经装满了蔬菜。大葱、青椒、空心菜等10余种蔬菜,在竹筐里码放得整整齐齐。每筐蔬菜的最上层,还细心地铺着一层潮湿的棉布,这是为了保护收购来的绿叶菜,防止菜叶失水变蔫。收拾妥当,王从华又马不停蹄地赶回大渡口。

这样的清晨,对金洪润夫妻俩来说是10年来的日常,3600多个日夜,几乎从未间断。

“2015年,我们从大足区来到这座城市,靠摆摊谋生,没有固定落脚点,每天都要和其他摊贩抢占路边摊稍微显眼的位置,如果遇到刮风下雨,简陋的雨棚挡不住风雨,菜被淋得打蔫,人也冻得瑟瑟发抖,生意更是惨淡。”金洪润缓缓道出往昔的艰辛。

不过,生活的转机在2017年悄然降临。这一年,金洪润夫妻俩带着两个孩子,成功申请到了半岛逸景公租房的两室一厅。有了遮风挡雨的安稳小窝,一家人的心也渐渐安定下来。2018年,在常嘉社区工作人员的热心帮助下,夫妻俩又在半岛逸景农贸菜市场租下了一个不到6平方米的固定摊位。从此,他们在这座城市真正扎下了根,开启了新的生活篇章。

早上8点,晨光渐亮,农贸市场也热闹起来,夫妻俩的摊位前很快围满了街坊邻里。“小金,给我拿2根丝瓜。”“老板,帮我装5个番茄。”……金洪润脸上挂着亲切的笑容,动作娴熟地称重、装袋、找零,整套流程行云流水。王从华则在一旁默契配合,时不时地接过顾客精心挑好的菜,还会顺手添上几根鲜嫩翠绿的小葱,爽朗地说:“都是老邻居了,这点葱不算啥,拿回去炒菜添个味儿!”

记者看到,金洪润夫妻俩的摊位宛如一个精致的小菜园,每类蔬菜都被打理得清爽干净,叶片上还挂着晶莹的水珠,透着新鲜与生机,并按照种类、大小被仔细地码放整齐。

这时,金洪润用手指轻轻拂过早上刚收购的空心菜叶,一片一片地仔细挑拣着,将那些泛黄的、带着虫眼的菜叶耐心地拣出来,放在一旁的小筐里,动作轻柔又专注。“蔬菜的质量、新鲜程度与卖相等,都是顾客挑选标准!”金洪润笑着说。

上午11点,农贸市场的人流量渐渐稀疏下来。夫妻俩这才终于能歇口气,看着手机里显示上午赚了300多元,脸上同时绽放出了欣慰的笑容。“如今的日子虽说算不上富裕,但和从前居无定所、四处漂泊的日子比起来,这份有固定摊位、有温暖小家的安稳,让我们打心底里感到知足。”金洪润感慨地说道。

10年来,金洪润的双手已被每天洗菜时的泥水浸得开裂,每到冬天就刺骨地疼;丈夫王从华的腰蹲久了就直不起来,需要经常贴着膏药。这些辛劳的痕迹,是岁月在他们身上刻下的印记,也是为生活打拼的见证。

“如今,靠着这个小小的摊位,运气好的时候每天有近700元的收入。大儿子已经毕业,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二女儿在茄子溪中学读书,成绩还挺不错。”王从华说着,眼角漾开细密的皱纹,有疲惫更有藏不住的欣慰。

晚上9点,王从华开着面包车回到家时,天已经黑透了。在日复一日的琐碎与忙碌里,夫妻俩守着菜摊、守着家庭、守着孩子,即便日子平凡如尘,只要肯脚踏实地、努力拼搏,就一定能把生活过出热气腾腾、暖乎乎的滋味。

手机阅读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