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角守望者
全媒体记者 朱晨鹭 文/图
9月16日凌晨5点,天还晨昏蒙影,60岁的张知学已经站在了家里的灶台前,不锈钢桶里的卤汤咕嘟冒泡,八角、桂皮的香气裹着热气往上飘,他握着长柄勺轻轻搅动,随后,放上秘制中药材和新鲜猪头肉、牛肉、鸡翅等。“这老卤汤每天得熬够1个小时,差一分钟都出不来那个味儿。”张知学低头看着锅里,眼神里满是对这锅卤味的珍视与期待。
早上8点,八桥镇半岛逸景农贸菜市场渐渐迎来了熙熙攘攘的顾客。丈夫张知学和妻子郭汝碧推着小推车,将刚卤好的40多斤卤味运到市场,铁盆里的猪头肉泛着油亮的酱色,鸭翅、鸡爪在保温布下还冒着热气。
“老张,卤肝给我留两块,我送外孙上学就来拿。”“昨天预定的卤肥肠帮我装起来。”……老顾客们路过小摊被各种卤菜吸引,你一言我一语地朝着张知学的卤味摊喊话。
小摊前,早起居民的问询声、夫妻俩打包卤味的窸窣声,伴着浓郁的卤香,在清晨的空气里交织成热闹的烟火气。
张知学脸上堆满了热情的笑容,忙不迭地应着:“要的要的,都给你们留着,马上装好。”夫妻俩配合得十分默契,郭汝碧站在一旁,手法娴熟地往碗里撒上雪白的芝麻、金黄的花生碎,再点缀上翠绿的小葱,最后淋上一勺色泽红亮的秘制辣椒油,一碗卤味就像被赋予了灵魂,香气愈发浓郁诱人。
张知学则站在摊位前,熟客的话音还没落下,他的手已经精准地抓起对应卤味,掂量一下分量,便飞快地装进打包盒,动作干脆利落。
2006年,张知学的儿子张杰怀揣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踏上了大渡口这片充满机遇与活力的土地,成为重庆秋田齿轮有限责任公司一名工人。“儿子凭借着努力和踏实,在大渡口区站稳了脚跟。更幸运的是,他还找到了携手一生的人,很快便步入婚姻的殿堂,随后又迎来了可爱的宝宝。”张知学告诉记者,2016年,大渡口区推出半岛逸景公租房项目,他们一家人毫不犹豫地提交了申请,并成功申请到了公租房。
张知学回忆道:“打小我就跟着长辈学厨,尤其擅长做卤味,那滋味深受邻里乡亲的喜爱。后来,我和妻子搬到了大渡口区定居。没想到,儿子张杰竟也受我影响,毅然辞去了工作,选择与我并肩作战,一同经营起卤菜店,这一干就是近十年。”
2016年末,父子俩携手在秋实景苑小区开了2家卤味店,凭借着正宗的口味、实惠的分量,店里的卤味迅速成为了“抢手货”。不少老顾客常常提前来电预订,生怕错过这口美味,更有甚者,不惜跨区前来,就为品尝这一份独特的卤香。就这样,两代人凭借着这一锅传承多年的老卤味,日子越过越红火。
凭借精湛的手艺在大渡口区稳稳扎根,这座城市浓浓的人情味,更是成为了张知学一家生活的底气。“刚搬来这儿的时候,人生地不熟,对相关政策也不了解,孙子、孙女的读书问题可把我们愁坏了。”张知学感慨道。幸运的是,八桥镇常嘉社区的工作人员得知情况后,主动找上门来,耐心细致地为他们一家介绍就近入学的各项信息。在社区的帮助下,如今,孙子已在茄子溪中学读高二,学习成绩十分稳定;孙女也顺利进入了附近的公民小学就读。
这些年,张知学一家人亲眼见证了大渡口区日新月异的变化:公租房周边原本杂草丛生的荒地,如今摇身一变,成了风景宜人的公园;公交车线路不断优化延伸,直接通到了家门口,出门再也不用长途跋涉;小区周边,便利店、超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生活物资一应俱全,日常购物变得极为便捷。与此同时,张知学的卤菜店也在提档升级。“儿子帮我开通了网上订购平台,用真空包装将卤味快递给需要的顾客,生意比以前更红火了。”张知学说,如今,他的卤菜店每天最多能卖出1000多元的卤味。
张知学父子俩,凭借一双勤劳且坚韧的手,紧紧守护着这一口承载着家族希望与梦想的卤锅。在烟火升腾的厨房中,在卤香四溢的店铺里,他们用日复一日的坚守,撑起了一个温馨而美满的家。每一个忙碌的日子,每一次精心的调配,每一回耐心的熬煮,都倾注着他们对生活的无限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