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文琰 文/图
“你看,这是我们刚投用的1500平方米标准实验室,从样本处理到测序分析,整个流程实现了标准化,比之前200多平方米的实验室效率提升了10倍不止。”9月18日,在大渡口区天安数码城,重庆生命知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生命知源”)创始人谢彪指着实验室里运转的精密仪器介绍道。这位1990年出生的西南大学生物技术学院研究生,2017年带着“让微量样本说话”的初心,成立了生命知源。如今他已带领团队成长为全国首家微量多组学领域高新技术企业,在精准医疗赛道上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走进实验室,身着白大褂的科研人员正专注地操作着设备,将流式分选的细胞、显微切割样本等珍贵微量样本进行处理。“在神经、生殖、肿瘤、免疫等研究领域,科研人员常因样本量太少‘卡脖子’,比如胚胎细胞、少量类器官样本,常规技术根本无法完成建库及测序。随着精准医疗的快速发展,对微量样本进行多组学分析的需求日益迫切,而我们的工作,就是为科研界带来突破性的解决方案”。
公司通过与中科院生化所相关技术团队联合5年以上持续研发,优化了微量转录组Smart-seq2的技术流程和微量基因组MDA的技术流程,并以此为基础,成功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微量转录组和微量基因组,同时拓展研发了微量表观组学技术。
这样的技术突破,源于企业对研发的执着投入。如今,生命知源的研发团队占比达50%以上,每年将超30%的利润投入技术创新。“2020年公司搬到大渡口后,我们感受到了这里对民营企业的大力支持,从政策扶持到场地保障,为我们解决了不少发展难题。”谢彪回忆道,正是在这片沃土上,公司逐步构建起微量转录组、微量基因组、微量表观组三大组学的产品生态,推出20多款高难度技术产品。其中,微量细胞转录组服务单价1500元,可实现单个细胞测序;cfDNA甲基化检测单价8000元,能为肿瘤早期诊断提供精准溯源依据,这些产品已服务全国200余家科研机构。
技术硬实力带来了市场好效益。“2022年公司销售额为600多万元,2024年就突破了1300万元,年均增速超50%,这离不开研发创新的支撑。”谢彪拿出销售数据报表,语气中满是自豪,“现在我们和一些上市公司、科研大客户都有长期合作,形成了‘研发投入—技术突破—市场增长—再投入研发’的良性循环。”
在企业荣誉墙上,一张张证书见证着生命知源的成长轨迹:2020年,斩获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重庆赛区选拔赛金奖;成功入选2025年重庆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名单……截至目前,公司已累计获得软件著作权29份、发明专利1份、实用新型专利2份,还有3份发明专利和3份实用新型专利正在申请中。
“目前,我们正全力攻克cfDNA甲基化和cfRNA两项关键技术。这两项技术能让肿瘤早期筛查更精准,还能追溯病变起源,对提升癌症诊疗水平意义重大。”谢彪说,“我们的目标是10年内争取成为精准医疗领域专注微量多组学微量分子标记物的最大科研服务企业,开发出更高技术门槛的疾病早期诊断试剂盒,为更多患者带来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