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渡口网 > 大渡口新闻
您的位置: 大渡口新闻
区城市管理局:“精雕细琢”提升城市“颜值”

创建全国文明城区

全媒体记者 张永香

初秋时节,漫步在大渡口区的街头巷尾,道路洁净通畅,市容秩序井然;昔日闲置的边角地,如今变身精巧的“口袋公园”,满眼绿意盎然;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整洁规范,收运车辆定时定点穿梭作业……一幅“干净、整洁、有序、美丽”的文明画卷正徐徐展开。这正是区城市管理局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区(以下简称“创文”)工作中,以不懈追求与扎实行动交出的亮眼答卷。

“我们坚持‘全域覆盖、标本兼治’的原则,聚焦城市管理中的难点、堵点和盲点,部署开展了包括洁净提升、秩序优化等在内的九大专项行动,共计32个子项。”区城市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区各城市治理单位累计投入治理资金达1.57亿元。这种“大手笔”投入并非盲目撒钱,而是精准滴灌:一方面,推广了在实践中行之有效的12项典型案例,让好经验、好做法迅速在全区复制推广;另一方面,优化了5项治理机制,从制度层面保障治理成效的常态长效。

功夫不负有心人,扎实的工作换来了亮眼的成绩:在今年一、二季度的全市城市综合管理“晾晒”评比中,我区持续位居中心城区前列。这不仅是排名上的领先,更是区域环境面貌发生蝶变的有力印证。

为全面提升垃圾分类质效,区城市管理局在55个居民小区和公共机构创新试点“公交车式”生活垃圾直收直运模式,像公交车定时到站一样,分类收运车辆定时定点到达小区,实现分类垃圾“随产随清、即清即运”,有效避免了前端分类、后端混杂的尴尬,这一模式也因此荣获“重庆城市治理典型案例提名奖”。同时,建成5个高标准分类示范小区,并获得重庆市“最美”小区称号,树立了可学可比的标杆。

针对农村垃圾分类短板,区城市管理局创新建立“农户自觉分类,村组收集分拣,镇转运回收”的农村垃圾收运模式,打造5个分类示范小区,并设置了15个农村大件垃圾集中收集点,实现农村垃圾收运全覆盖。

1.2公里山城绿道成为市民散步健身的好去处,6个街头绿地提质工程让街角绿地“四季有花、四季有景”,4个新建口袋公园利用闲置空地打造“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休憩空间……区城市管理局在创文中聚焦城市美化绿化,重点整治闲置地块等城中山体90000平方米,将昔日的“脏乱差”变为“绿美净”。 

值得一提的是,区城市管理局按照十件“小案小事”治理专项行动要求,对马桑溪长江大桥西侧边坡治理项目创新采用“生态袋护坡+植被恢复”技术,不仅解决了边坡滑坡隐患,还打造出层次丰富的立体绿化景观,获评市级典型案例;黄桷记忆公园、钓鱼嘴绿道则凭借“自然生态+文化底蕴”的建设理念,获评市级“最美”公园、绿道,成为展示城市文明形象的重要窗口。

手机阅读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