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渡口网 > 大渡口新闻
您的位置: 大渡口新闻
甄莉:特殊家庭的需求,再小也要放在心上

全媒体记者 文琰

“您放心,后续用药的剂量调整、医保报销的流程细节,我们都会跟你一一说清楚,要是记不住,这条纸条上我都写好了,有问题随时给我打电话。”近日,茄子溪街道江州社区工作人员甄莉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医护人员,站在居民周女士的家门口说。这样围绕严重精神障碍患者需求开展的上门服务,早已成为甄莉日常工作中最寻常的片段。

自接手社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工作以来,甄莉始终以党建统领下的“三联四访”工作要求为遵循,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化解难题,为辖区特殊群体筑起一道温暖的“安全防线”。

作为基层社区工作者,甄莉深知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工作的特殊性——既要精准掌握患者情况,又要兼顾家属的情绪与需求,更要联动多方力量形成服务合力。不久前,社区接到上级通知,有两名新增转入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需要纳入管理。接到消息的当天,甄莉就立刻放下手头其他工作,第一时间梳理患者的基础档案。“这两位患者情况不同,我们得提前准备好,才能针对性开展工作。”在社区的小型工作会议上,甄莉对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医护人员和社工说道。

随后的几天,甄莉牵头组建了专项关爱走访小组,多次组织成员碰头沟通。她逐页翻看患者档案,将每位患者的年龄、病史、家庭结构、监护人情况等信息逐一标注在笔记本上,甚至特意询问了患者的饮食禁忌、日常兴趣爱好……“了解这些细节,走访时能更快拉近距离,家属也能更愿意跟咱们沟通。”同时,她还提前准备了厚厚的康复知识手册,手册里每一页的重点内容都用彩色笔做了标记;针对医保政策,她专门整理出适合患者家庭的报销类目,打印成简洁明了的宣传单页,确保家属能一眼看懂。从资源联动到前期筹备,甄莉的每一步都紧扣“三联四访”中“联力量、访需求”的要求,只为让后续服务能精准落地、直达人心。

走访工作启动后,甄莉带着小组成员挨家上门。起初,部分家属因为担心隐私泄露、害怕邻里议论,对走访工作带有明显的抵触情绪。在走访其中一位患者家时,开门的是患者的姐姐,她看到甄莉一行人,脸色瞬间有些紧绷,语气也略显生硬:“我家弟弟情况挺好的,不用麻烦你们过来,免得给别人看到说闲话。”面对这样的情况,甄莉没有急于解释,而是笑着轻声说:“阿姨,我们不是来‘调查’的,就是听说您照顾你弟弟挺辛苦,想来看看有没有能帮上忙的。您看这康复手册里,有不少适合在家做的简单训练,对你弟弟恢复有好处,咱们一起看看?”

甄莉一边说着,一边翻开手册耐心讲解,时不时分享社区里其他患者家庭的康复故事。渐渐地,该患者的姐姐脸色缓和下来,开始主动说起照顾弟弟时的难处——“每天提醒他吃药都要费好大劲,有时候他还会把药藏起来”“去医院复查每次都要花不少钱,退休金也不多,有点扛不住”。听到这些,甄莉立刻拿出医保政策宣传单页,用通俗的语言逐条解释报销范围和流程,让家属清楚知晓在治疗过程中能够享受到的实惠和便利。

“每一位患者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用真心换信任,用行动护平安,做好服务是我的使命。”这是甄莉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她践行“三联四访”工作要求的真实写照。在日常工作中,她从不追求形式化的举措,而是把“联资源、访民情、解难题”融入每一个细节——为不识字的家属手绘医保报销流程图,在手机里设置患者服药提醒闹钟,逢年过节给患者家庭送去生活用品;遇到家属情绪低落时,她会像朋友一样耐心倾听、贴心安慰。

如今,经过甄莉和团队的努力,两名新增患者的监护责任已全部落实到位,家属们不仅掌握了基本的护理知识和医保政策,还渐渐形成了相互支持的互助氛围。越来越多的患者家属把甄莉当成了“贴心人”,社区里的居民提起她,都会忍不住称赞:“有甄莉在,咱们社区这些特殊家庭的日子,过得越来越有盼头了。”

甄莉表示,自己会沿着“三联四访”的工作路径,坚守在基层岗位上。她计划联合更多志愿者力量,为患者开展个性化的康复活动;还打算定期组织医护专家讲座,让家属能学到更专业的护理知识。“只要能帮这些家庭多解决一个难题,多一份安心,我多跑几趟路、多花点时间,都值得。”甄莉笑着说,她会继续用真心守护每一位患者,用行动践行基层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为构建平安和谐的社区环境持续贡献自己的力量。

手机阅读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