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张永香/文 刘映呈/摄
大渡口区积极融入全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加快构建“3216”现代化产业体系,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作为“2”个特色产业之一,凭借与地方特色资源的深度绑定,逐渐成长为区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而重庆小面作为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重要部分,凭借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广阔的市场空间,更是在这一进程中脱颖而出,成为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一碗热气腾腾的重庆小面,正从街头巷尾的市井风味,蜕变为驱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
2025年的大渡口,重庆小面不再是街头巷尾的烟火小吃,而是化身城市文化的传播者。3月1日,重庆市小面产业园孵化的“渝姑爹”重庆小面品牌在龙湖时代天街开业,首日销量便突破700碗;同月,“李糊辣壳面”“呼啦小面”两家区级非遗品牌分别在观音桥商圈和成都正式开业,其中呼啦小面已在川渝两地开设180余家分店。这些品牌以“非遗技艺+现代运营”模式,既保留了传统小面的麻辣鲜香,又通过标准化生产、场景化体验满足年轻消费群体需求,成功实现从“家庭作坊”到“连锁品牌”的跃升。
品牌矩阵的扩张背后,是产业生态的深度重构。大渡口区建成9万平方米重庆小面生产基地以及配套重庆小面中央工厂、重庆小面电商产业园等,集聚井谷元、辣来主义、金牌干溜等近百家上下游企业,形成集调料研发、浇头生产、面品加工、电商销售于一体的全链条集群,产品远销全球30余个国家和地区,年营收增长至60亿元。这种“链式发展”不仅降低了企业成本,更通过技术共享、渠道互通实现协同创新。
品牌扩张离不开产业内部的协同发力。9月3日召开的全区小面企业产业链合作座谈交流会,正是大渡口区推动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当产业链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后,如何实现资源整合、避免同质化竞争,成为决定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此次交流会围绕产业链协同、产品创新、市场拓展等展开探讨,不仅为企业搭建了沟通合作的平台,更有助于凝聚产业共识,推动上下游企业从“各自为战”转向“抱团发展”,这种协同思维将为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突破发展瓶颈、提升整体竞争力提供重要支撑。
2025年,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关键词是“出海”。8月14日,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工业发展基金有限公司为区内六家小面企业颁发会员证书,标志着重庆小面正式叩开香港市场大门。此次合作不仅涵盖小面本体,更将火锅底料、早餐粥等衍生产品纳入海外销售体系,预计通过优化生产线和营销策略,年内实现自主报关出口香港“零的突破”。
海外市场的突破,并非偶然的政策红利,而是区食农专班以重庆小面为核心抓手,全面提升区食农产品外贸出口质效的必然结果。区食农专班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联动市级部门与监管单位,精准搭建企业报关、证照办理“绿色通道”,成功助力向料、雍禾记、井谷元等重点企业完成出口资质申报;同时积极组织企业参与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等海外市场的外贸对接活动,推动多家企业实现自主外贸出口“零的突破”。
此外,专班大力引进食品外贸龙头企业落户,计划借助其成熟的渠道资源,畅通本地食农产品出口链路,目前各项筹备工作正在稳步推进,力争今年三季度实现首批大型食农企业本地报关通关,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航空领域的突破同样令人瞩目。7月,来自大渡口区企业生产的二十余种小面产品正式入驻江北国际机场附近的川航金熊猫商业荟;8月,重庆小面产业办与四川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签署超百万元销售协议,20余种特色产品进驻川航国内外航班、贵宾厅及线上商城,目标年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重庆小面从“地方风味”升级为航空级“食品名片”,极大提升了品牌影响力与市场覆盖面。
接下来,大渡口区将继续发挥产业优势,创新发展模式,不断完善产业链条,推动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向更高质量、更具竞争力的方向迈进,让重庆小面及更多特色食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