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张涵菓 文/图
柔和的灯光透过玻璃展柜,静静地洒在那件略显斑驳的六二式指北针上。几个系着红领巾的孩子围在刘太忠身旁,聚精会神地聆听着。“1979年,我们在战场上坚守了三天三夜……最后胜利了,但战斗异常惨烈。这个指北针,是牺牲在我身旁的一位战友留下的……”74岁的刘太忠声音温和却有力,孩子们的眼睛里闪着光。这个瞬间,就发生在八桥镇五一社区的太忠老兵陈列馆。
这座300平方米的陈列馆,源自一位老兵半生的坚守。刘太忠生于1951年,1969年入伍,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并荣立战功。2018年,他拿出数万元退休金,将家中15平方米的书房改造成家庭党史陈列室,展出了130多件红色藏品。
渐渐地,这间“书房陈列室”声名远扬,前来参观的人越来越多。不少与刘太忠一样的老兵也无偿捐出自己的藏品。2022年,刘太忠捐出全部藏品,在五一社区正式建成太忠老兵陈列馆。
2024年8月,在市、区科协和八桥镇的共同推动下,陈列馆建成了青少年国防军事科普体验馆。虚拟实感射击、VR军事爱国教育、AI军装拍照、生化防护服互动系统等七套沉浸式设备,借助数字影音和交互技术,让红色教育“活”了起来。这里不再仅是静态的展览,更成为集教育、艺术、趣味和互动于一体的科普基地。
如今,馆内陈列着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到对越作战等多个历史时期的资料、图片和实物,总数逾800件,包括烈士遗物、战利品等,它们静静陈列,无声地述说着往昔的烽火岁月。
这里能看到刘太忠本人的行军雨衣、枪套、胶鞋、皮套;有西北野战军缴获的战利品;有战士在战场上用过的冲锋号,还有许多珍贵的历史图片。
每一张照片都不只是简单的影像留存,更是一段被血肉与时光封存的鲜活往事。为了搜集这些史料,刘太忠耗费数十载光阴,奔走于大江南北,探访故人、搜寻史料。有的照片来自已故战友家属,有的源自档案馆角落被尘埃覆盖的档案袋,每一张的获得都历经曲折,背后是他不肯放弃的执着。
尤其当参观者驻足于烈士冯帝万的照片前,刘太忠的讲解总会变得格外深沉。他清晰记得那段往事:“那天天气阴霾密布,炮火撕裂了山林的寂静。冯帝万在指挥部队执行任务时遭遇敌人伏击。身中数弹的他,依然强撑着指挥战士向前冲锋。牺牲前的最后一句话,仍心系胜利。他说,一定要占领高地,阻断敌人的进攻……”刘太忠声音低沉,仿佛重回战火纷飞的现场,细致描述着战友中弹的情景、最后的呼喊。
自开放以来,陈列馆已接待党政机关、企业学校、入伍新兵等集体和个人参观240余批次。刘太忠更走出展馆,义务前往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学校等单位开展红色宣讲100余场,受众超过4.6万人次。刘太忠本人也荣获“重庆好人”“重庆市五星级志愿者”等称号。
目前,陈列馆正系统梳理讲解词、深入挖掘藏品故事,推动讲解流程规范化;持续优化场馆设施,加强文物保护;计划结合重要节日开展红色文艺演出、研学旅行等活动,吸引更多年龄段观众;还将拍摄宣传视频,借助微信、抖音等新媒体扩大影响力,并继续挖掘本地退役军人事迹,不断丰富馆藏。
这座由老兵亲手建立的陈列馆,不仅安放着历史的重量,更点亮了未来的路。就像那位在留言簿上认真写下“我知道了什么是英雄”的观众一样,从这里走出去的每一个人,都带走了一颗红色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