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渡口网 > 大渡口新闻
您的位置: 大渡口新闻
修鞋匠蒲远中:40年的“守艺”人生

“鞋匠手中线,缝补岁月痕。一锤一锉间,旧鞋焕新生。”

修鞋,这一曾充满生活情怀的古老行当,如今虽渐渐淡出视野,但仍有人执着坚守。老鞋匠蒲远中就是其中一位。在春晖路街道古渡社区的古渡春色小区大门处,有个不过两三个平方的流动摊位。59岁的蒲远中在此坚守了十二年,一把遮阳伞撑起一方小天地,几张小凳供人就坐,带滑轮的工具柜一打开,各类工具便齐齐整整呈现在眼前。

蒲远中正在修鞋子

2012年,蒲远中一家搬来这里,这个简易的修鞋摊便随之扎根,成为附近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便民站点。每天早上8点,蒲远中都会准时出现。他利落地撑开伞,摆好板凳,然后系上那条因常年使用而颜色深沉的围裙,仿佛战士披上铠甲。只见他熟练地从工具箱里取出菱锥、缝线针、割皮刀,还有那台陪伴他最久的手摇补鞋机,动作不紧不慢,却带着一种匠人特有的沉稳节奏。这身行头和他手上的老茧,无声地诉说着他与这门手艺近四十年的情缘——早在1985年,年轻的蒲远中就觉得修鞋“简单,不难,自己也感兴趣”,于是便学了这门手艺,怀着进城谋生的朴素愿望,便从四川来到了重庆,最终在古渡春色小区安定了下来。

蒲远中话很少,见到来人,多是抬头一个朴实的微笑,轻声问一句:“修鞋?”得到肯定答复后,他便接过鞋子,低头端详,眼神专注。开胶、断底、磨损……鞋子的一切“伤病”在他眼中都清晰明了。无论“病情”轻重,到了蒲远中手里,总能“焕发新生”。摊位虽小,却解决了居民们“足下”的大问题。

一位老主顾拿来一双鞋底几乎脱落的皮鞋,蒲远中接过来,用手指在开裂处细细摩挲,诊断“病情”。随后,他拿起割皮刀,精准地削去老化的残胶,露出新鲜的粘合面。上胶后,他用夹具将鞋底和鞋身牢牢固定,动作一气呵成。“得等胶干透,才牢靠。”他轻声解释道。对于侧面开裂的运动鞋,他则会换上更粗壮的尼龙线,将鞋子卡在补鞋机的托架上,脚踩踏板,手拉线绳,伴随着“哒哒哒”的清脆声响,针线便如游龙般在鞋面上穿梭,针脚又密又匀,比原来的做工还要扎实。

“修鞋这个行当,做的就是回头客。”蒲远中话不多,但这句话却道出了他生意经的核心——诚信与质量。正是凭着一流的手艺和实在的为人,他的摊位前总是不缺顾客。大家信任他,不仅因为他的手艺,更因为他那份老实诚恳的品格。收费时,他总是报个实在价,遇到老人或者看起来不宽裕的顾客,他常常只收取材料费。

这份质朴的善意也延伸至社区活动中。每当社区举办志愿服务,蒲师傅的修鞋摊总会准时出现,义务为邻里修理鞋子,一忙就是大半天。

“怎么能把这么一件事坚持下来近四十年?”“没啥难的,就是用一万天,做好修鞋这一件事,就挺好。”蒲师傅擦着手里的工具,想了一会儿,用他那惯常的、平实的语气说道。正是靠着这份专注,他用一双勤劳的手,撑起了一个温暖的家,将两个孩子抚养成人,而今孩子们也已各自立业成家,这也是他平凡人生中最值得骄傲的事情。

蒲远中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他只是用一生中这一万天,默默地修好每一双鞋。真正的匠心,正蕴藏于这日复一日的专注与“一辈子一件事”的承诺之中。(全媒体记者 张涵菓 文/图)

手机阅读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