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渡口网 > 大渡口新闻
您的位置: 大渡口新闻
秦家院子:永州至跳磴三千里根脉的文化传承

全媒体记者 张涵菓 文/图

在跳磴镇,有一处以姓氏和院落命名的地名——秦家院子。这一座古朴素雅的老宅坐落于南海村,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院子坐西朝东,建筑面积330平方米,庭院面积630平方米,内含厅堂、厢房、天井等,结构完整,是比较完整的一个清代四合院民居建筑。

据四川武胜县秦姓族人所述,他们与跳磴镇秦家院子秦氏同属一宗,双方字辈均按“大正国世万,文学永远昌,一庭多致庆,亿代必含芳”排列。资料显示,武胜秦姓是在康熙三十六年至五十九年间陆续入川的,而其中一支何时迁至大渡口跳磴镇,则尚无定论。

秦家院子所在处,旧称“官坟嘴”。据院内年近八旬的秦姓老人讲述,此名源于秦家曾出过几位官员,其中高祖秦正一官职不低,家族扩建院落时,朝廷还曾赐匾褒奖。院子后山上,至今仍存有秦正一的坟墓,为这段口述历史提供了实物佐证。

秦氏一族迁川的背景,与明清之际四川地区的人口剧减密切相关。自明万历年至清康熙初年,百年间战乱、瘟疫、饥荒接连不断,导致蜀地人口锐减。为恢复生计与农耕,清廷推行“湖广填四川”政策,招民垦荒,甚至以官职相励,清廷颁布:“俟三百户民者皆开垦,实授本县知县。”意思是说,招揽到300户流民,即封为本县的知县。

明朝万历年至清康熙十五年(1576-1676年)的百年间,明清军队、地主武装与四川少数民族武装、农民起义军、南明军等,相互混战,蜀中兵祸连年,成为尸山血海,百姓死伤无数,加上频繁灾害、饥饿和瘟疫,明末四川数百万人口所剩无几。于是,清廷颁布:“俟三百户民者皆开垦,实授本县知县。”意思是说,招揽到300户流民,即封为本县的知县。

人口减少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被老虎吃掉了。道光《重庆府志》记载,顺治三年(1646),“大疫复有虎患。重庆当流贼残杀之后,几无遗民。五年戊子大旱,群虎白日出游。”当时川渝地区的华南虎,总数就超过万只。

康熙三十三年(1694),皇帝下诏从周边省份大规模移民,秦家院子的秦氏先祖正是在这一时期从湖南永州零陵县迁入四川,跋涉三千余里。

据秦氏后人叙述,其族谱记载本支源自江西上高县。秦惠为永州秦氏先祖,从江西迁湖南。秦惠生六子,长子秦兴辅之子秦景文就是秦家院子秦氏始祖。先迁湖南,秦景文一支再于乾隆年间由江津转迁至巴县跳磴乡,购地建院,逐步扩建成如今的秦家院子。

2011年,秦家院子纳入了大渡口首批一级保护文物。为了让这座古宅“原汁原味”留在南海村,在大渡口文管所努力下,政府拨专款对荒废失修、渐渐倾颓的秦家院子进行了大规模修缮。

修缮从2018年9月10日开工,历时4个月完工,不仅为秦氏后人守住了家族的根脉,也为国家保存了一处重要的移民历史见证。

手机阅读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