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朱晨鹭 文/图
从晨曦微露到万家灯火,从数九寒冬到三伏酷暑,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里,总有环卫工人们的身影。他们不顾风雨、不畏辛苦,默默坚守在清扫保洁、垃圾收运、厕所清洁等岗位上,用双手守护着城市的洁净。



在10月26日“中国环卫工人节”到来之际,记者特意聚焦大渡口区内清扫保洁、垃圾收运、厕所清洁岗位的环卫工人,记录下他们平凡岗位上不平凡的坚守,致敬这份默默奉献的光辉。
杨得敏:每天步行超3万步
“唰——唰唰——”清晨5点,春晖路上的扫地声格外清晰,成了唤醒城市的第一声“闹钟”。44岁的杨得敏推着清扫车,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春晖路商铺密集、人流量大,必须赶在早高峰前把路面清扫干净。”说话间,杨得敏弯腰抠出了路边砖缝里的烟头。作为清扫保洁班班长,她负责的区域涵盖春晖路、金桥路、西城大道等10余条线路,总长超10公里,每天步行超3万步。
记者注意到,杨得敏指关节处布满泛白的老茧,尤其是右手食指和中指关节处,老茧边缘还带着些许开裂的细纹,摸上去硬邦邦的,像贴了层粗糙的砂纸。她下意识地用左手摩挲着右手的老茧,笑着打趣:“这都是我的‘老伙计’了,天天握扫帚、攥铲子,刚开始磨得钻心疼,后来慢慢长了茧,现在没这层茧子,握东西都觉得不踏实。”
17年的一线坚守,让杨得敏练就了一套又快又好的清扫基本功:毛扫帚专攻路面大垃圾,自学自扎的花扫帚用来清理地面灰尘,就连闲置的锅铲、自制的竹夹也都成了她清理卫生死角的“秘密武器”。
“其实苦点累点都不怕,最怕的是不被理解。”杨得敏叹了口气说,上个月,一家新开餐饮店的店员总把垃圾随手扔在路边,她上前劝说,对方却不耐烦地怼道:“不扔垃圾,你们环卫工人不就失业了?”
面对误解,杨得敏没有争执,只是每天主动帮店家将垃圾送到指定收集点。两天后,店员红着脸找到她道歉,之后还带头做好垃圾分类。“人心都是肉长的,多份耐心总能换来理解。”杨得敏说。如今,她负责的区域95%以上路面每平方米灰尘重量不超过0.5克——这个外人看不懂的“硬指标”,是她用双脚丈量、用双手打磨出来的洁净勋章。
17年来,杨得敏多次获得优秀员工奖,还先后获评“最美环卫工人”“重庆市劳动模范”等荣誉,在平凡岗位上“扫”出了属于自己的闪光人生。
张普会:坚守17年护公厕洁净
另一边,文体路上的公厕也在清晨5点准时亮起了灯,62岁的张普会也随之开始了一天的清洁工作。从2008年至今,她每天坚守在公厕保洁这个岗位上,全年无休。“公厕是城市的‘窗口’,必须保持干净整洁。”这是她常挂在嘴边的话。
张普会负责的文体路、顺祥壹街区公厕,每天人流量超200人次。为了不影响市民使用,她摸索出“错峰作业”模式:清晨5点到6点、晚上7点到9点,趁人流量较少时开展深度清洁;白天则随时巡查,及时清理垃圾、补充洗手液。“地面不能有积水,便池要一客一冲,垃圾桶不能超过三分之二满。”这些细节,她记得清清楚楚,也落实得一丝不苟。在她的精心打理下,两座公厕常年保持着清爽整洁的状态。
不过,工作中也会遇到棘手事。前段时间,几位菜农经常来公厕洗菜,菜叶、泥土散落一地,地面湿滑难行,影响其他市民使用。张普会没有直接制止,而是先默默打扫干净,再主动和菜农沟通:“我知道种菜不容易,可这公厕地面滑,万一摔着了多不值当?而且菜叶堵了下水道,厕所就没法用了,大家都不方便……”听着她诚恳的劝说,菜农们的脸色渐渐缓和,连忙表态:“是我们考虑不周,以后肯定不来这儿洗了,不给你添麻烦,也不给大伙添堵。”
如今,张普会负责的公厕成了周围市民公认的“最干净厕所”,来往市民无不称赞。“看到大家满意的笑容,我就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张普会笑着说,眼角的皱纹里,藏着满满的踏实与欣慰。
鲜川:每晚清运近10吨垃圾
晚上10点,大渡口区的街道渐渐沉寂,54岁的鲜川却刚掀开垃圾清运车的驾驶室门。橙黄色的车灯划破夜色,他握着方向盘的手稳而有力,开启了又一个长达8小时的夜间工作。
“晚上车少,清运效率高,还不影响市民出行。”鲜川说。8年来,他始终坚守在夜间清运岗位上,负责的跃进村街道、茄子溪街道等区域分布着10余个垃圾收集点,每天近10吨生活垃圾必须日产日清。凌晨2点是最困的时刻,眼皮像灌了铅似的往下沉。鲜川会把车停在路边的休息点,喝一口公司提前备好的热茶,靠着座椅眯一会儿。“公司不仅规定了每工作3小时可休息20分钟,还在每个垃圾点放了保温桶。”这份贴心,总能让他觉得大半疲惫都被抵消了。
夏天的夜晚最是煎熬。垃圾在高温里几小时就变质发臭,即便戴着厚厚的口罩,刺鼻的气味仍能钻进鼻腔。一次清运小区垃圾时,独居老人李婆婆提着一袋变质的剩菜追了出来,不小心洒落了一地。鲜川忙接过老人手里的袋子,又顺手把洒落的垃圾清扫干净,笑着宽慰:“婆婆,没关系、不着急,您腿脚不便,我来收拾就好。”那天他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后背的盐渍印叠了一层又一层。
当第一缕阳光洒在清运车上时,鲜川刚好完成最后一个垃圾点的清运。他停下车,望着干净整洁的街道,眼里满是自豪:“虽然辛苦,但每天天亮看到这样的清爽街道,心里特有成就感。”8年来的每个夜晚,他用车轮丈量着城市的角落,用汗水换来了街道的洁净,成了夜幕下最温暖的“城市清道夫”。
记者手记
大渡口:暖心守护“城市美容师”
杨得敏、张普会、鲜川的日常,正是大渡口区750余名环卫工人的缩影。他们顶着酷暑、迎着寒风,日复一日穿梭在街头巷尾,用双手创造出洁净优美的城市环境。这份坚守,也被城市温柔以待——大渡口区用系列暖心举措,为环卫工人撑起“保障伞”。
生活保障上,节假日专属慰问品、夏季清凉物资与高温补贴及时送达;针对住房难题,开通环卫工人公租房专属申请渠道,已有14人成功入住;作业休憩方面,全区建成投用54座“劳动者港湾”,配备沙发、冰箱、空调、微波炉及常用药品,其中8座引入智能感知设备,实现24小时开放。
这群“城市美容师”的付出值得被看见、被尊重。一句感谢、一份自觉(不乱丢垃圾、做好分类),便是对他们最温暖的回应,让平凡坚守与城市温情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