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张永香 文/图
近日,数字重庆建设应用场景大赛2025年第三季度评选结果揭晓,一份来自基层的“数字治理”样本脱颖而出——八桥镇“全域风险管控”应用场景成功入选“应用场景领跑者”镇街榜单。这不仅是一项荣誉,更是对八桥镇在破解超大型社区治理难题道路上,勇于探索、善于创新的生动注脚。

八桥镇,一个承载着14.5万常住人口的镇街,占全区总人口近三分之一。庞大的人口基数,在带来发展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治理压力:服务主体多、监管场景多、矛盾纠纷多,而与之相对的,却是市场主体风险精准防控难、重点区域风险实时感知难、突发事件快速响应处置难的“三难”窘境。
如何将千头万绪的治理需求化繁为简?如何将看不见的风险转化为可防可控的精准靶点?这成为摆在八桥镇面前一道必须解答的时代考题。
破局之道,始于技术赋能。“我们系统分析了过去5年辖区的高频风险事件,深度依托全市‘141’基层智治平台,打造了‘全域风险管控’这一综合场景。”八桥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场景贯通市级应用7个,调用平台AI赋能组件4个,配置多跨事件预案13个,建成以来风险管控能力得到极大提升,实战效果逐步凸显。
走进八桥镇指挥中心,巨大的电子屏幕上,“涉企风险防控、住宅小区防控、自然灾害防险、重点人员防护”四大子场景清晰罗列,每个子场景上动态跳跃的风险提示条,实时展示着风险状态与管控进展,让以往分散、隐匿的风险变得一目了然。在涉企风险防控这一子场景中,八桥镇的实践尤为亮眼。特别是在“渝悦·信用”评级体系的基础上,叠加市场主体风险评价因子,并借鉴浙江的先进经验,率先构建了“社会信用评级+基层风险评价”体系,动态生成“红黄绿”企业三色风险图谱。
对于低风险企业,八桥镇通过城市治理最小单元,借助AI企业画像和AI问策工具,精准匹配惠企帮扶政策,更多地开展走访、劝导和服务,真正做到“无事不扰”;对于高、中风险企业,则通过“双随机一公开”智能生成执法计划,每季度分别按25%、10%的比例开展“综合查一次”“一次查综合”,并借助AI工具对执法事项进行复盘。
这一改革让八桥镇成为全市AI+“信用+执法”综合场景建设的唯一试点镇街,而且有效解决了“信用+执法”在基层落地难的问题,为辖区营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
“以前遇到监管检查,有时一个月要跑好几趟,现在有了‘红黄绿’三色标签,我们这种低风险企业,一年到头基本‘无事不扰’,还能精准收到政策帮扶信息,真是省心又暖心!”在八桥镇经营一家机械加工企业的王先生,对镇里的“全域风险管控”场景赞不绝口。
此外,在自然灾害防控领域,八桥镇在已征未用地、森林防火区、易涝点等高风险区域布设感知设备,实现了风险动态一屏统揽。回顾9月22日荣盛城车库进水事件,从暴雨预警、水位报警触发,到物业“3分钟力量”先期处置,社区“5分钟力量”支援,镇级“15分钟力量”全面接管,并协调区级力量增援,直至险情解除,整个过程环环相扣、高效有序。数据显示,八桥镇住宅小区火灾起数同比下降46%,露天焚烧下降82%。
智慧治理的最终落脚点是人民。在住宅小区防控子场景建设中,八桥镇采用“政府主导+市场化投资”模式,引入第三方企业无偿投入,实现了对消防通道占用等9类安全隐患的实时感知预警。目前,该模式已在八桥镇14个安置房小区和3个商品房小区全面推开,闭环处置预警事件1654个。“上个月我家老人忘记关煤气,报警后社区几分钟就到了,太贴心了!”市民张女士感慨道,这种基于数字技术的精准服务,让社会治理充满了人性的温暖。
据统计,“数字治理”样本脱颖而出——八桥镇“全域风险管控”应用场景运行以来,推动风险事件响应效率平均提升35%,风险事件总数环比下降28%。这些亮眼的数据,不仅彰显了八桥镇在智慧治理方面的创新成果,更为其他镇街破解基层治理难题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