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渡口网 > 大渡口新闻
您的位置: 大渡口新闻
大渡口交出亮眼健康答卷 慢病管理从“被动就医”迈向“主动预防”

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中展现大渡口新作为

(全媒体记者 朱晨鹭 文/图)近5年,大渡口区累计投入卫生健康事业经费25.89亿元,其中,累计投入慢病防控经费5600余万元;累计引进博士等高层次医学人才38人,新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新增三级医院2家,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从3.41人增至4.16人;累计创建甲级基层医疗机构4个、建成标准化家庭医生驿站6个、嵌入式健康微驿站28个,“15分钟健康服务圈”实现全域覆盖……自2012年成功创建首批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以来,大渡口区始终将慢性病防控作为民生工程的核心任务,构建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长效防控机制,全区人口吸引力不断增强,结构持续优化,为健康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这样的健康保障体系下,慢性病患者的生活正发生着细微却深刻的改变。

家住八桥镇凤阳社区居民黄景贵今年69岁,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过去每次去不同医院复诊,都要带齐厚厚一沓检查单,医生调阅过往病史也得花上不少时间。自从社区工作人员帮他创建了“一人一码一档”,情况彻底变了——黄景贵在手机上打开“渝悦・健康一生”应用,扫码就能调出自己电子健康档案,从历年的血压血糖监测数据,到每次的用药记录、检查报告,一目了然。

“以前总担心记不清血糖峰值,现在打开APP就能看,自己在家测完数据也能手动上传,还能收到医生的用药提醒。”黄景贵说,如今,他每天都会通过应用查询自己的健康数据,结合医生建议调整饮食和运动,真正实现了健康自我监控。

据了解,大渡口区通过深化数字治理,依托全国首个市域一体化的智能公共数据平台,建成“三医”协同数据专题库。同时,创新“一人一码一档”管理模式,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实行新建、更新、转迁“四统一”管理,居民可通过“渝悦・健康一生”应用自主查询全生命周期数据。同时,大渡口区推行“健康行为换服务”机制,依托“健康一生”数字化平台建立个人健康账户,居民通过日常健走打卡、线上健康知识学习与答题累积积分,还可兑换健康体检、家庭医生签约延伸服务等健康权益,目前已累计带动超10万人次参与自主健康管理,进一步实现慢性病管理从“被动就医”向“主动预防”的转变。

创新应用可穿戴设备、物联网监测及AI分析技术,形成“监测-预警-干预”闭环管理;构建“防溺水智慧监测预警系统(无人机巢)”,对辖区水域进行24小时动态监控;创新构建“环境重塑+智慧赋能+全龄友好”的健康支持生态,全区绿化覆盖率达51.22%,打造健康主题公园3个、健康步道12条,实现健康环境全龄覆盖;构建“上下同步、内外兼修、点面结合”职业病防治体系,获评全国第四批健康企业建设行政推广优秀案例;1名职工获评国家卫生健康委“职业健康达人”称号,创建健康企业13家……从数字赋能健康管理,到科技守护公共安全,再从打造全龄友好的健康生态,到筑牢职业健康防护网,大渡口区正以多维度、立体化的举措,构建起全链条健康保障体系。

这份健康答卷的“含金量”,也正被一组组攀升的民生数据精准印证。

近年来,大渡口区关键健康指标持续向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从2019年22.90%跃升至2024年35.21%;人均期望寿命从2019年78.05岁提高到80.65岁。2024年,高血压、糖尿病规范管理率均达80%以上;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率和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率均高于全市近10个百分点;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从2019年12.31%下降至2024年的8.37%。

区卫生健康委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持续深化改革,推动慢病防控提质升级,健全长效机制,动态修订慢病防控规划,完善监测指标体系,以评促建;推进智慧赋能,升级区域健康信息平台,整合多源数据构建健康画像与风险预测模型,推广“AI+慢病管理”工具;深化医防协同,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优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推动全民参与,创新健康教育形式,做强“玲玲姐讲师团”品牌;加强示范引领,升级“健康食堂”等现有品牌,探索职业人群健康等新兴领域防控,推广慢病防控“大渡口经验”典范。

手机阅读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