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罗超 文/图
在城市高速发展的进程中,桥下空地、老旧厂房、社区角落等“边角料”地带,宛如被遗忘的珍珠,虽不显眼,却暗藏着提升生活品质与凝聚社区情感的巨大能量。今年以来,大渡口区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指引,将目光精准投向这些“边角料”。通过创新规划与巧妙改造,赋予它们全新的生命力,为市民勾勒出更加丰富多彩、温馨和谐的生活图景。




10月31日早上,八桥镇丽景社区双龙桥下已聚集起休闲娱乐的市民,孩子们三五成群尽情玩耍,老人们晨练、摆龙门阵,都能找到各自的“耍头”。
她叫付静,担任八桥镇丽景社区党委书记这几年,亲眼见证并参与了桥下空间的改造升级,可谓“一波三折”,但看到居民脸上洋溢的笑容、听到传出的阵阵欢笑声,就觉得一切付出都值了。
“过去,桥下是一片杂草丛生的空地,灯光昏暗,环境脏乱差,长期处于闲置状态。社区多次接到小区居民反映,希望将桥下空间设计一下,为大家提供休闲玩耍的好去处。”付静告诉记者,社区党委立即行动起来,组织召开院坝会倾听群众建议,多方奔走争取支持。
随后,在民生服务团、区城市管理局、八桥镇的共同推动下,这片桥下空间终于迎来了转机:桥下空间新增了儿童攀爬墙、秋千、滑梯、转转椅等,充分激发孩子们的探索欲望和创造力;平地处新增扭腰器、漫步机等健身设施,满足不同年龄段市民的健身需求。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整治尤其注重细节,整体采用温馨的粉白色调;地面换成柔软防滑的材质,保护跑跳的孩子免于受伤;安装全方位照明设施,让整个空间更加亮堂……一经投用,这里马上就成了网红打卡点。
没过多久,新的问题又出来了:只有一条通道,居民进出不方便;桥梁落水管漏水,影响正常活动。于是,相关部门再次“出手”整改提升,增建通道、更换管道……
如今,这片空间不仅“好看”,更“好用”。在节假日或者重要时间节点,八桥镇丽景社区联合区级部门开展各类文化惠民活动,街坊邻居聚在一起,听歌、运动、聊天……融融乐乐,烟火气十足。
除了将双龙桥桥下空间打造成集儿童户外活动、运动健身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公共空间外,跳磴站轨道高架桥下生态停车场的建成投用,是我区发挥城市剩余空间价值推进实施的又一重点民生项目。
清晨5点多,天色尚蒙蒙亮,市民李永峰从重庆最大的农贸批发市场采购完食品店所需的原材料后,将车顺利停入跳磴镇幸福华庭小区旁的生态停车场。“在生态停车场还没建成的时候,小区里和道路两边到处都停满了车。车辆乱停乱放,不仅把周边环境弄得乱七八糟,还经常堵塞交通,存在不小的安全隐患,让人十分头疼。”李永峰回忆道。
据介绍,跳磴镇幸福华庭小区属于公租房,常住居民1万多户,居住人口约3万人,人流量及车流量都不小,车位存在较大缺口,给附近居民日常停车带来了困扰。为回应居民改善居住环境、解决停车难的诉求,相关部门单位科学规划桥下空间,建设生态停车场。设置停车位410个,其中普通车位347个、充电车位63个,既可以长时间租用,也可以随走随停。
此外,在锦霞街大桥桥下空间建设小微停车场,融入生态绿植、艺术彩绘等多样元素,打造集功能性与高颜值于一体的停车场,成为了城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其提供的207个停车位,有效缓解了周边安置房、新建学校停车难及市民占道停车问题。
这样的创新探索,在大渡口区还有很多。下一步,大渡口区将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更加注重集约高效、特色发展、治理投入,创新城市剩余空间利用方式,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认同感。
记者手记
走近大渡口区各桥下空间,我深感震撼。曾经,桥下空间或是杂草丛生、垃圾堆积,或是被随意占用,是城市中不起眼的“灰色地带”。
如今,当我再次踏足这片区域,仿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有的桥下被打造成了健身地带,各类器械齐全,人们在此挥洒汗水,尽享运动带来的畅快与活力;有的则成为了热闹非凡的集市,各种特色小吃、手工艺品琳琅满目,吸引着众多市民驻足挑选。
在与市民、游客的交谈中,我了解到他们对这些改变赞不绝口。大家兴奋地说:“一座座大桥不仅是连接城市的交通纽带,更成为了点亮市民生活的‘精神家园’与‘幸福空间’。”
大渡口区对桥下空间的改造,是城市精细化管理的生动实践。它充分利用了城市“边角料”,将其变成了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促进社区交流的“金角银边”。我相信,未来大渡口区还会有更多惊喜等待我们去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