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朱晨鹭
在大渡口区,社会救助不再是被动等待申请,而是通过一张覆盖全域的智慧网络,实现主动发现、精准帮扶。

“以前总怕给政府添麻烦,没想到现在工作人员主动上门帮我,真是太感谢了!”近日,家住新山村街道沪汉社区的独居老人陈好(化名)拿到了救助补贴,眼眶湿润地向社区工作人员表示感谢。
今年9月,沪汉社区工作人员在重点人群入户走访时,来到60岁低保对象陈好家中。“当时我们就发现老人面色蜡黄、行动迟缓,交谈中得知老人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病情加重,导致日常起居困难,同时高额的医疗开销让本就拮据的生活雪上加霜。”沪汉社区工作人员说。
此时,“速渡助”社会救助服务品牌效应得以发挥,沪汉社区工作人员迅速启动救助程序,快速帮助陈好整理身份证、病历等相关申请材料,并协助在线上提交特困救助申请。“针对陈好的特殊情况,我们启动‘一对一’上门服务,调查核实情况,及时认定为分散特困供养人员,按照政策给予相应的救助帮扶。”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次月起,陈好开始每月领取1001元的特困供养金和100元的护理补贴。
这样的暖心场景,在大渡口区早已不是个例。今年以来,区民政局将社会救助工作深度融入“141”基层智治体系,充分发挥村(社区)网格员的“前哨”作用,打造“速渡助”社会救助服务品牌,确保困难群众早发现、早干预、早救助。
“想要实现民生‘兜住底’,首先得让救助范围‘广覆盖’。”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上半年,区民政局累计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临时救助金、节日慰问金等各类救助资金约1200余万元,有效保障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除了“兜住底”,更要“兜准底”。
家住春晖路街道古渡社区的低保对象徐姨,就真切感受到了这份“精准”带来的温暖。
55岁的徐姨前不久因低蛋白血症、糖尿病并发症等多种疾病住院,高额的医疗费让她发愁。
随后,古渡社区网格员通过“渝悦・救助通”系统的动态监测,发现了她的住院信息,便及时上门了解情况,耐心讲解临时救助政策,还手把手教徐姨的子女使用微信小程序上传出院证明、家庭经济状况证明等材料。仅一周时间,7500元临时救助资金便发放到徐姨手中。
这份“精准”的背后,是区民政局不断完善的社会救助预警机制在“保驾护航”。区民政局打破部门数据壁垒,依托“渝悦・救助通”平台,建立覆盖全区的低收入人口信息库,并实现动态更新,时刻关注困难群众的生活变化。同时,联合人社、医保、卫健、司法等多个部门,建立起涵盖死亡、服刑、失业、大病、残疾等26类情形的预警监测体系。系统每天自动比对数据,一旦发现困难群众的生活状况发生变化,就会第一时间将预警信息推送给对应的网格员或街道民政干部。
今年以来,全区已高效处置各类预警信息797人次,真正实现了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转变。
深化“物质+服务”救助模式,广泛动员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力量,累计帮扶困难独居老人、困境儿童等300余人,提供代购、陪护、心理疏导、资源链接等14类精细化服务;联合人力社保、医保、电力等部门,推动社会救助“一件事”一次办,其中医保救助、养老保险参保登记、电费减免等6项服务已实现“免申即享”;发挥“民生服务团”机制作用,组织干部职工及社区志愿者深入基层,走访和帮扶包括低保对象、特困人员、残疾人、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在内的“五类”困难群众4475人……今年以来,区民政局持续聚焦群众关切,深化社会救助领域改革创新,不断提升服务的精准度和覆盖面。
下一步,区民政局将进一步加强“大数据比对”和“铁脚板摸排”,强化主动发现、动态监测,实现应保尽保、应助尽助,同时,吸纳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救助,织密民生保障安全网,让每一位困难群众都能在这张“网”的守护下,安心生活、温暖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