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渡口网 > 大渡口新闻
您的位置: 大渡口新闻
今天他们采访自己

11月8日,第26个中国记者节即将到来。一年365天,我们传播党的政治主张、记录时代风云、推动社会进步、守望公平正义,用笔头、镜头记录社会动态,用报道关注民生民情,用画面定格新闻瞬间。在属于自己的节日里,我们依然在现场、在基层、在路上……让我们走近大渡口区融媒体中心的一线新闻工作者,听听一路走来,他们的难忘故事和真切感悟!

记者之声

倾听是新闻路上的“必修课”

●大渡口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胡肖艺

接到这个选题的时候,我有些不知从何下手。作为记者,我总是那个提问者,如今突然成为“受访者”,一时不知从何说起。

2013年6月,怀揣着对新闻事业的向往,我加入大渡口区融媒体中心这个大家庭。最初跑民生新闻时,我常像完成任务般抛出预设问题,随后便与受访者陷入相对无言的尴尬。带我的老师安慰道:“别急着问,先学会倾听。真正的故事,都在受访者敞开心扉之后。”这句话,成了我职业生涯的第一课。

这些年,很多画面在记忆深处定格。农忙时,采访完老奶奶,她仍颤巍巍站在院门口挥手道别;听抗美援朝老兵忆烽火,他眼含热泪握拳显信念;走访低保户,他们执意拿出舍不得吃的水果招待……这些瞬间让我明白,新闻采访不仅是记录,更是人与人之间最真实的连接。

后来,我的采访领域扩展要闻播报、综合新闻、经济新闻,采访对象变成了部门负责人、企业管理者。沟通方式从当初的紧张局促,慢慢变得沉稳专业,学会从繁杂的信息中抓取核心。这让我对严谨细致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每句表述、每个数据都必须准确,要经得起推敲和历史检验。

十二年记者生涯,收获的远不止职业技能的提升。我学会了倾听不同声音,不被固有认知束缚。未来,我仍会带着这份热爱与责任,继续奔走新闻一线,记录更多真实与温暖。

“卷王”之名下的微光

●大渡口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戈

同事调侃的“卷王”称号,贴在我这个“半路出家”的记者身上,滋味复杂,却映照着我的新闻路。

2012年前,我的世界是代码和IT测评。计算机专业和IT编辑的背景看似与新闻无关,却将我带到了大渡口区融媒体中心。“卷王”源于“笨鸟先飞”的自觉。深知基础薄弱,唯有以勤补拙。为了新闻“活”起来,我咬牙克服镜头恐惧,反复练习现场出像,只为达到电视台严苛要求,让大渡口故事更响亮。当带着现场声的报道播出时,那份成就感超越了过往。

“卷王”的续航,是对“更好”的执着追逐。无人机兴起,我立刻学习航拍,将天空视角融入报道,更震撼地展现家乡。深夜电话、周末加班、节日值守已是常态,家人的理解是我前行的底气。同事说我“卷”,或许因任务榜前列总有我的名字和匆匆身影。

但这“卷”并非争锋,而是近乎执拗的自我要求:绝不让稿件轻飘落后,绝不少捕捉一分现场真实。IT背景养成的技术敏感和效能追求,在新闻中转化为对作品质量与数量的双重苛求——不求胜过他人,但求不负己心。

“卷王”是戏言,也是一面镜子,映照着一个“半路记者”,用笨拙的勤奋追赶时光,用对每帧画面、每篇稿件的较真,努力在时代记录册上留下属于大渡口、也属于自己的微光。

捕捉时代脉搏的记录者

●大渡口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诗雨

今年是我做记者的第四个年头。忆起初次举起摄像机,手微微颤抖、满心紧张,而如今我能在电脑前淡定梳理光影。一千多个日夜过去,当年新闻现场那个手足无措的实习生,已成长为能捕捉时代脉搏的记录者。

四年时光,足够让热情沉淀为责任。我学会了在喧嚣中保持冷静,在浮躁中坚守本真。作为一名视频编辑,我的工具不仅仅只有纸笔,镜头是我的眼睛,剪辑线是我的思绪轨道。一个恰到好处的转场,能让人看见故事背后的脉络;一段精心挑选的配乐,能让沉默的画面开口说话。每一个镜头的推拉摇移,每一段音频的起承转合,都是我与这个世界对话的方式。

回想起整理这一年拍摄的素材,那些零散碎片,一点点拼凑出我心中的大渡口。它们或许难登新闻头条,却以最真实的模样,搭建起我与这片土地紧密相连的桥梁。我们穿梭在城市里,捕捉烟火气;深入政策文件,解读字里行间。既关注个体的喜怒哀乐,也凝视时代的波澜起伏。新闻于我,不再是单纯记录,而是在真实与创造间寻求平衡的艺术。

又一个记者节将至。这个不放假的节日,恰是我们职业的最佳注脚:新闻永远在现场,而我们永远在路上。镜头还在转动,故事仍在继续。

用新闻作品记录这座城市

●大渡口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映呈

今年对我意义非凡,是深耕专业领域与实现自我突破的一年,奔波足迹与丰硕收获,鲜活诠释着“记者”身份。

年初,我手持摄影之“刃”,穿梭于大渡口区的街巷阡陌与广袤田野。将镜头对准城市更新进程,捕捉社区民生温情故事。每一次按下快门,都是对生活的珍视。这些画面登上《重庆日报》头版,还亮相人民网、光明日报等央媒,让大渡口故事广为人知。

同时,我也加入“小渡晓渡”这个新的团队中来,账号创建到现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共产出932条视频,获得了超过1000万的播放量,36万点赞,250万的转发,和一万名粉丝。我也累计参与制作200余部视频,不仅陪着平台蝉联区县考核第一,更让我懂了“短平快”背后的“深暖真”。

随后,我又加入大渡口区融媒体中心“三好作品”团队,在20余部作品中,既有钢魂的坚守与传承,也有走街串巷的细微观察,其中2部作品获评月度奖,成为我转型路上最厚重的勋章。今年我还多次参与交流学习,尝试用AI赋能正能量、用数据洞察传播需求,在多部门协作中打破工种壁垒,愈发明白:新时代的记者需要掌握更多的技能,才能配得上全媒体记者的称号。 

未来,我仍会以“四力”为笔,用镜头捕捉大渡口区的每一个珍贵瞬间,用作品传递这座城市的每一份力量——不负“铁肩担道义”的荣光,也不负脚下这片土地。

记者手记

看见奋斗的自己

讲述温暖的故事

11月8日,记者节将至,这次我们把镜头对准自己。是那个无人机被困高处,急得抓耳挠腮也要拿回设备的你;是采访结束便在车里疯狂敲字,深夜仍为策划稿绞尽脑汁的你;是在公交、地铁上争分夺秒编辑上传网稿的你;是宁可自己淋成落汤鸡,也要把机器护在怀里的你;是深夜等稿、凌晨组版校对,一丝不苟的你;是对活动筹备策划胸有成竹的你;是采访路上也不忘录口播回传的你……每一个你,都凭借努力出色完成任务,让大渡口新闻精彩呈现。

身为大渡口区融媒体中心记者,我们深知责任如磐、使命在肩。未来,我们定以笔作桨、镜头为帆,于融媒浪潮中破浪,用有温度与深度的作品,讲好大渡口故事,让城市光芒愈发耀眼(全媒体记者 高祎恩)

手机阅读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