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渡口网 > 大渡口新闻
您的位置: 大渡口新闻
一碗豆花面 逐梦大渡口

全媒体记者 文 琰实习生 陈雨昕 文/图

清晨5点40分,新山村街道文体路东风菜市场旁的特色豆花面馆已亮起暖灯。今年40岁的卓天华系着围裙,将刚磨好的豆花舀进瓷碗,白嫩的豆花在碗中轻颤,浇上一勺秘制辣椒油,香气令人垂涎欲滴。从2013年携妻子汪啟英从长寿区来到大渡口区,这位面馆老板已在这个街角坚守了12年,把一碗豆花面煮成了大渡口市井烟火里的美食。

2013年来到大渡口区,卓天华的面馆仅有4张木桌,墙面简单刷着白漆,唯一的底气是“选好料做好面”的执念。“我家三代都是做餐饮的,之前我也在深州、新疆等地闯荡过。刚来大渡口时就想用手艺谋生活,让日子安稳下来。”卓天华回忆道。

创业初期的艰辛,至今仍是卓天华夫妇难忘的记忆。开店首日,他们刚买回来的豆花机器就不慎打坏了,夫妻俩来不及慌乱,立刻拿着豆子赶往农贸市场,靠着手工磨豆、现点豆花,硬是撑过了最手忙脚乱的开端。“那时候店里就我们两个人,每天很早起床备料,晚上收摊也要八九点,累得倒头就能睡着。但只要看到客人吃完说‘再来一碗’,就觉得所有辛苦都值了。”回忆起那段日子,汪啟英笑着说。

为了把豆花面的味道做“绝”,夫妇俩成了最较真的“研究者”。辣椒要分麻辣与香辣两种,满足不同食客口味;花椒专门去挑选采购,确保每一口都麻得地道;就连佐面的榨菜,也反复尝试多个品种。脆爽的口感与软嫩豆花、劲道面条形成绝妙搭配,成了顾客口中“点睛之笔”。

这份用心让小面馆名声渐渐打响,从四张木桌扩展到十余张桌子,营业时间店里总是坐满食客。有搬去外地的老顾客,每周都会特意绕路来吃一碗;还有在外地工作的年轻人,回来第一站就直奔面馆。如今,卓天华与汪啟英在厨房忙活儿,他们的父母则帮忙择菜、端面,一家人分工默契。

因始终坚守品质,在第二届中国(重庆)小面文化节上,卓天华夫妇经营的特色豆花面店获评体验门店。如今,那块象征认可的牌匾醒目地挂在店门口,成了小店品质的有力见证,也让老顾客向新食客推荐时更有底气。卓天华望着牌匾,难掩激动与自豪:“接到通知那一刻,感觉多年坚持都值了!”

最近,卓天华从媒体上得知,大渡口区即将举办2025重庆小面推广消费季暨第五届重庆小面文化节。他赶忙将这个消息分享给全家人。回想初来乍到,不过是为了糊口,如今看到大渡口区把小面发展成大产业,他信心倍增。“现在不只是谋生,我要把这家店打造成家族事业,让它一直传承下去。”卓天华一边擦去手上的面粉,一边目光坚定地说。

如今,卓天华一家在大渡口区租房生活。12年时光,他们早已把这里视作故乡。他满心期待着,等生意再稳定些,就在这里买房,真正扎根,让孩子们在这座城市幸福生活。一碗豆花面,暖了食客的胃,更如纽带,让外来家庭在大渡口区觅得好归宿、燃起新希望。

手机阅读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