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渡口网 > 大渡口新闻
您的位置: 大渡口新闻
那些渐行渐远的吆喝声

故事❶

三十年奶香漫巷陌

一辈子情谊暖街坊

全媒体记者 黄兰清 文/图

11月15日下午5点,跃进村街道堰兴社区路口,响起一声带着重庆人爽朗劲儿的吆喝:“打牛奶了!”街坊们一听便知,是卖了三十年牛奶的古天芬来了。

1995年,古天芬跟着丈夫在八桥镇双山片区养奶牛、卖牛奶。“每天下午4点半,我俩推着装满鲜牛奶的铁皮桶出门,5点准时到各自的点位售卖,每天可以卖90斤牛奶。”52岁的古天芬告诉记者,奶桶是厚铁皮制作的,装满奶沉得压手,走起来“哐当”作响,跟吆喝声凑一块儿,老街坊闭着眼睛都知道卖牛奶的来了。

十年前,古天芬夫妻俩将牛奶场搬去沙坪坝歌乐山,农场规模扩大,奶牛从十几头增至三十几头。如今,她和丈夫各自能卖150斤牛奶,即便如此,他们依旧坚持下午4点半前将鲜奶运下山,五点准时到点位,从未迟到。通常到晚上7点半,300斤鲜奶便销售一空。

“古嬢嬢,来5斤牛奶哟!”巷口的张玲玲提着自家旧奶壶,笑盈盈地走来。古天芬熟练地掀开铁皮桶盖,白花花的鲜奶泛着细密小泡,清甜的奶香瞬间弥漫开来。这样的场景,在跃进村街道路口日日上演。古天芬记忆力超棒,哪家习惯买3斤、哪家爱自带容器,她都门儿清。要是街坊忙着接孩子,提前在微信上知会一声,她便用袋子装好奶,稳稳放在铁皮奶桶旁的小凳上,等人来取。“几十年的老街坊啦,不用多啰嗦,彼此心里都有数。”古天芬笑着把奶壶递给客人,话语里满是温情。

有人问她,搬去沙坪坝了还来回跑十几里卖牛奶,值不值?她笑着回应:“咋不值!我结婚就在这里卖牛奶,三十年过去了,我的大女儿都成家了。我和街坊们看着彼此的孩子成长、成家,情谊深厚。这份情,就值我跑这一趟!”

傍晚的夕阳斜落在铁皮桶上,映出一圈柔和的暖光,那声清亮的“打牛奶了”,又在路口轻轻散开,陪着街坊们,走过了一个又一个平凡的时光。

故事❷

麻糖声声寄情长

老人悠悠酿甜香

全媒体记者 朱晨鹭 文/图

“卖麻糖,卖麻糖咯……”11月15日晚上7点,在九宫庙步行街一条小巷里,一声声质朴的吆喝声传来,似一首古老的歌谣,唤醒了儿时的记忆。67岁的罗志高背着竹篓,慢悠悠地走到一家餐饮店门口。他熟练地拿出小榔头和扁口铁片,将铁片对准顾客选中的生麻糖边缘,手腕轻轻一抖,小榔头轻击铁片弯头。“啪”的一声轻响,麻糖顺着裂纹裂开,再用铁片一刨,便精准落入油纸袋中。

三十多年前,罗志高还是四川隆昌乡下的庄稼汉,看着父亲熬的麻糖在村里大受欢迎,便跟着学起了手艺。后来跟着妻子定居大渡口区,罗志高便背着竹篓开始沿街叫卖。“那时候交通不便,全靠两条腿,一天走几十里路是常事。”罗志高回忆,90年代初,逢年过节时,竹篓里的麻糖根本不够卖,大人买去泡咸菜,小孩围着竹篓要白麻糖。

当下,买麻糖的人少了,可罗志高依旧每日出摊。他背着竹篓,穿梭于大渡口区、巴南区、九龙坡区。从青葱小伙到白发老人,竹篓几经更换,布鞋磨破无数,但麻糖的醇厚味道始终如一,传统制作手艺也始终坚守如初。

“现在麻糖每两卖3元,虽然不算便宜,但保证味道如初,食材也绝对放心。”罗志高说,为了守住这份地道口感,他每周都要回一趟四川老家,用当地产的麦子、红薯等新鲜食材,亲手制作十多斤麻糖。“只有老顾客懂生麻糖泡咸菜的妙处,白麻糖大家也多是买着回味旧时光,可我不能丢这手艺。”罗志高感慨道,虽然父亲已经走了,自己守着麻糖,就像守着一份念想。

晚上10点,夜色渐浓,步行街的游客慢慢散去,罗志高收拾好工具,背着竹篓往家走。“卖麻糖,卖麻糖”的吆喝声渐渐远去,却在老街的夜色里留下了绵长的甜。这声吆喝,这份手艺,不仅是罗志高的生计,更是一代人舌尖上的记忆,甜了时光,暖了人心。

故事❸

走街串巷擦皮鞋

知足日子暖心窝

全媒体记者 高祎恩 实习生 陈雨昕 文/图

“擦皮鞋咯……”11月16日清晨,在春晖路街道金桥路街边,60岁的谭碧秀准时响起熟悉的吆喝声。这位街坊邻里公认的“流动”擦鞋师傅,背着工具箱穿梭在街巷的身影,早已成为当地一道熟悉的风景。

自1988年背井离乡来到这里,一把毛刷、一盒鞋油,便是谭碧秀闯荡半生的全部家当。30多年前,来自四川遂宁的谭碧秀,怀揣着为家人创造更好生活的憧憬,毅然奔赴大渡口区。初到此地,她在农贸市场卖菜,后因擦鞋行业门槛低、收益快,便转行,成了老顾客心中的“擦鞋地标”。

“刚开始擦鞋只要1元,现在涨到3元,都是老顾客认可的实在价格。”谭碧秀说。记者看到,谭碧秀的工具箱虽不大,却收拾得井井有条:大小毛刷分置两侧,黑棕两色鞋油码放整齐,干净棉布叠成方块,木质踏板展开即稳,甚至备有翻毛鞋护理喷雾,细微需求皆考虑周全。

每天早上8点,她准时出现在街边,支起踏板便开始了一天的营生。有人驻足询价,她便笑着掀开工具箱,麻利地接过鞋子:软毛刷细细刷去浮尘与鞋缝碎屑,蘸取鞋油以打圈方式揉进皮革纹理,再用抛光布来回擦拭出温润光泽,最后干布顺纹摩挲,陈旧皮鞋瞬间锃亮如新。

直到晚上6点,她才收拾工具准备收摊。一天下来虽仅服务几位顾客,但细致手艺与公道价格让她积累了不少回头客,常有老顾客绕路而来,还主动介绍朋友。

谈及家庭,谭碧秀脸上满是欣慰:“两个儿子早已成家立业,孙辈们与她同住。虽说挣得不多,但每天过得踏实、舒心,这样的小日子我们挺知足!”

三十余载寒来暑往,谭碧秀的双手因常年劳作愈发粗糙,却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忱。她以巧手维系家庭,用坚守诠释劳动者尊严。

手机阅读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