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渡口网 > 大渡口新闻
您的位置: 大渡口新闻
大渡口文艺人书写群星奖荣光

全媒体记者 朱晨鹭

近日,“大地情深”——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展演暨第二十届群星奖颁奖活动在重庆圆满落幕。“群星奖”作为我国群众文化领域唯一的国家级最高政府奖项,是群众文化创作的“高峰标杆”。

据悉,由大渡口区文化旅游委牵头、大渡口区文化馆组织戏剧干部创作的小品《一票难求》,以及重庆市群众艺术馆牵头,大渡口区文化馆、合川区文化馆等共同打造的女声表演唱《高粱杆儿节节甜》,双双斩获第二十届“群星奖”。为此,记者深入我区文艺工作者群体,探寻这两部作品从基层沃野成长、登上国家级舞台的创作秘诀。在交流中,感受他们创作演绎时的酸甜苦辣,见证大渡口文艺工作者以热爱为帆、以坚守为桨,在文艺海洋中奋力前行的匠心与执着。

故事1

小品《一票难求》

历经3次剧本重编

它凭何成为舞台温情担当?

小品《一票难求》别出心裁,以全国京剧名家巡演门票紧缺为切入点,编织出一段既令人捧腹又暖人心窝的故事。它扎根群众生活,以幽默诙谐的艺术笔触,精心设计日常场景,细腻勾勒普通人的精神世界。密集笑点中,藏着温暖的人文关怀,既绘就当代社会众生百态,又传递出人间真情。该作品编剧杨树强,曾凭小品《爷爷的奖杯》斩获多项荣誉,他介绍:“作品仅4位演员,编剧、导演各2人,虽团队精简,却演绎出丰富情感。”

2024年3月,小品《一票难求》最初定名《工作证》,聚焦群文工作者的无私奉献。然而,专家反馈“大众对群文工作知之甚少,难以引发情感共鸣”,这让编剧杨树强陷入沉思。此后,他的书桌成了生活素材库,外卖单、便利店收据旁,是写满灵感碎片的笔记本。外卖员、清洁工、饭馆老板等职业,要么故事已被反复书写,要么缺乏能引发广泛共鸣的情感点。

直到一个暴雨夜,杨树强与执勤的老保安闲聊,对方那句“天天守着文化馆,却从没进去看过一场演出”,如一道光照亮了他。保安扎根基层、默默坚守,这份职业里不仅有责任,更有鲜活的人间烟火与未被诉说的期待。2024年11月,作品正式更名为《一票难求》。

人物确定后,戏剧结构又遇难题。专业导演提出,矛盾需聚焦中心人物,作品无奈全部推翻,重新搭建框架。杨树强透露:“创作期间,演员曲春雷主动找小区保安聊天,观察其生活方式。剧组工作人员身兼数职,既当摄像又做搬运工,大家齐心协力,对演员台词、调度、节奏,以及服装、道具、背景等,都反复打磨上百次。”

历经3次剧本重编,赛前又进行十余次微调,耗时一年半,写下超5万字创作,《一票难求》终登舞台。杨树强感慨道:“好作品是磨出来的!”正是这份坚守,让文字幻化成舞台温情,让艺术成为贴近生活的绝佳镜头。

故事2

女声表演唱《高粱杆儿节节甜》

600多个日夜雕琢

它背后藏着怎样的创作密码?

《高粱杆儿节节甜》是一首改编自重庆经典民歌的女声组合作品,其旋律优美灵动,衬词活泼俏皮,情感真挚热烈。借赞美高粱杆儿的天然甘甜,讴歌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尽显重庆人民积极逐梦、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

“经典曲目群众基础深厚,可改编并超越经典,难度堪比登天。”《高粱杆儿节节甜》领唱、三获“群星奖”的黄秋节回忆起创作排练时光,满是感慨。这支由各区县文化馆专业干部组成的队伍,突破“只唱不舞”传统。既要练唱,让歌声如高粱般清甜醇厚;又要练舞,使身段似随风摇曳的高粱杆儿般灵动。起初,15人走位磕磕绊绊,动作总对不齐,汗水湿透演出服,每天排练结束,大家都疲惫不堪。

“即便全力以赴,初次亮相仍未达到预期效果。”黄秋节回忆道,她们抱成一团,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又连夜修改编排,道具高粱穗里加入的铁石,演员旋转跳跃时撞得身上青紫交加,踩着高跟鞋练气息,脚磨出血泡贴满创可贴,疼得钻心也无人言弃。

此外,作品中那句“啷个楞个甜”堪称点睛之笔,黄秋节一开口,浓郁的巴渝气息便扑面而来。为唱好这句,她逐字推敲,采用曲艺念白方式,尾音转折反复练习上百遍,甚至梦里都在思索“楞个”重音的落点。

历经600多个日夜精心打磨,《高粱杆儿节节甜》终绽光芒。旋律奏响,歌声中既有高粱的清甜滋味,又有高粱杆儿田间灵动之态。正如黄秋节所说,这甜是练至疲惫后的回甘,是咬牙坚守的蜜糖,亦是重庆姑娘为家乡争光的赤诚。

声音

一路逐梦前行

惠民倾心尽力

区文化馆党支部书记、馆长 郑启超

近年来,大渡口区文化馆在“群星奖”赛事中成绩斐然。自2013年起,连续五届斩获5个群星奖,6件作品入围决赛。

在此基础上,该馆打造了群众文化标杆品牌——“花开的声音”沉浸式音乐会。自2022年4月举办以来,它深入全区各处多点开花,定期推出主题化、高品质活动。截至目前,已举办31场,广受好评关注,相关报道单篇最高阅读量超150万,全媒体曝光量破8000万次。同时,探索“音乐会+”新模式,衍生出重庆首个音乐集市IP——“花花好市”,打造多元文化空间;举办主题专场,联动多品牌商户,单场销售收入超8000万元,规范近500个夜市摊位。

大渡口区文化馆还大力推进免费开放服务,助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利用场馆开办“渡众美育学校”等,开设免费或优惠培训班,培训学员500余人次;组织业务干部到各分馆及区级相关部门开展辅导培训150余场次,服务8000余人次。

未来,大渡口区文化馆将激励业务干部创作,组织团队参加重庆市多项品牌活动。以基层文化馆站建设委员会为平台,对接全国各级文化馆,联合承办重大活动,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牵头策划推动“成渝地·巴蜀情”区域文化馆联盟系列活动,为“尚义大渡口、宜居宜业城”建设贡献文化力量。

记者手记

走近获奖作品背后的文艺工作者,内心满是触动。他们以热爱为羽翼,凭坚守作基石,在创作之路上执着前行。《一票难求》于平凡日常中提炼温情,《高粱杆儿节节甜》在艰辛付出里孕育芬芳。他们扎根基层,从社区琐事、巴渝特色里采撷灵感,以匠心打磨作品。大渡口区文化馆积极深耕群众文化,让艺术走出高阁、贴近大众。这些佳作的成功,是荣誉的勋章,更是文化扎根人民的鲜活写照。愿这份赤诚与坚守,催生更多佳作,让文化繁花遍开大渡口。

手机阅读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