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渡口网 >
您的位置:
【网络中国节·七夕】“七夕”不应落寞

  又是一年“七夕”时。每到这一刻,牛郎织女的凄美爱情故事总是不自觉地出现在脑海里,但除了这个,我们似乎回忆不起任何其他与“七夕”有关的东西。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除了商家利用“七夕”大搞“爱情买卖”以外,我们也少有看到其他有关“七夕”节日的东西。除了热恋中的情侣或秀恩爱的夫妻,“七夕”似乎与我们其他人并无多大关系。节日的“七夕”似乎少了一种应有的氛围,总有种冷清的感觉。

  现代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似乎越来越喜欢国外传过来的“洋节日”,万圣节、圣诞节、情人节等无不大行其道,真有种“外来和尚好念经”的感觉。传统节日的地盘日渐衰微,在“洋节”的冲击和包围中苦苦挣扎。而且就传统节日本身来看,似乎又分了几种不同的情况。春节、元宵节等毋庸置疑,稳坐传统节日的“头把交椅”。端午节、中秋节等紧随其后,而重阳节、七夕节等则相对没落。特别是对于“七夕”来说,地位相当尴尬。除了人们普遍定位的“中国情人节”,似乎并没有其他实质性的依托,导致缺乏节日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剩下的只有爱情传说的美好回忆。当然,对于一些人来说,节日都一样,除了买买买,还是买买买。“七夕”也不例外,无外乎是为自己购物狂欢寻找一个合理化的理由。但是,这样真的好吗?“七夕”难道就剩下这样一席冷清之地吗?

  查询“七夕”的来历,我们不难发现,“七夕”,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所以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直到汉代,其细节才与牛郎织女的故事联系起来,并且正式成为属于妇女的节日。千百年来,人们用穿针乞巧、喜蛛应巧、投针验巧、拜织女、拜魁星、吃巧果等方式,表达对劳动的崇尚与尊重,反映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然而发展到今天,人们似乎只侧重选取了“七夕”节日中的爱情成分加以渲染和扩大,从而形成的今天的“中国情人节”,其他的更多成分则是被自动忽略了。

  在弘扬传统文化的今天,我们应充分挖掘和丰富“七夕”的更多节日内容和文化内涵,补充因长期“偏科”造成的节日文化内涵不足,引导“七夕”更多地回归节日传统的本真,吸引更多群体的参与,莫让“七夕”成为了爱情的专属,何况这个专属似乎还没有西方情人节更受欢迎和追捧。

  传统节日需要在丰富和发展中得到传承与弘扬,而不是只能躲在墙角里哭泣。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固然凄美,但我们不能让这种凄美发展成落寞和凄凉。“七夕”需要我们,只有我们才能打破落寞的阴霾,让传统节日在全民参与和追捧中焕发勃勃生机。“七夕”不应落寞,明天的“七夕”看你的!(黄向辉)

手机阅读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