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几天就是端午节了,有人说中国人过节向来简单粗暴,要么“吃吃吃”,要么“买买买”。其实不然,拿我们的传统节日来说,各地风俗不一样,过法也千姿百态。只不过因为商业效应,导致了“吃”和“买”被无限放大,其他习俗失去了存在感。譬如端午节,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节日,南北差异之大,东西地域之广,各地的民俗活动不下二十余种。
这个端午注定是与众不同的。因为疫情的缘故,从春节到现在,大多数人还没有真正安生地过过一个节,春节元宵,清明五一,无论是重大传统节日还是小长假,基本上都是“略过”。眼下,天气渐热,国内疫情防控形势一天比一天好,人们的潜意识里也渐渐开始有了一个想法:高温之下,病毒已经越来越不那么可怕了。这不,早在五月底,端午小长假的车票便开始紧俏,网络上,人们开始急不可耐地请教专家学者:“端午节,可以摘口罩了吗?”端午小长假,想来免不了一场报复性消费。
传统节日向来被当做精神文明教育的重点教材,在当前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特殊背景下,今年的端午节,不妨来一次别具一格的防疫与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前者,原因无他,关于端午节,早有“祛邪防疫”一说,因而在这一天 ,民间有挂艾草菖蒲、洗草药水等习俗,以期待能祛除瘟疫,带走疾病。如果说钟南山院士、张文宏医生等一众医学界权威教会了我们现代化的防疫知识。那么,借助端午节的仪式感来一次传统习俗与精神上的防疫教学,一者正合当下时事,二者方式别致,相信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爱国主义教育,自然是因为端午节的核心人物——屈原。我们祭奠屈原,当然不是因为他留给了我们三天假,而是因为他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伟大情怀。两千多年前,屈原因楚国灭亡而选择在端午节这天忧愤投江;两千多年后,中国人民因为生活在一个伟大而强盛的国度而倍感欣慰。试想,如果没有党的坚强领导,没有今日的中国,没有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们又何以能打赢这场突如其来的抗疫遭遇战?时代变了,环境也变了,但有些骨子里的东西是永远不会变的。从屈原身上,我们继承了爱国主义精神,他悲天悯人的情怀,转化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文关怀;生活在新中国,我们找到了发扬这种爱国精神的着力点和动力。“此生无悔入华夏,来世还在种花家。”这不光是一句口号、一条弹幕,而是无数同胞内心深处的呐喊。
过节的方式千千万,可以选择最有意义的那一个。尤其是对青少年而言,多年以后回忆起儿时端午情景,不仅有“吃”和“买”,亦或是粽子的甜咸之争,而且有与众不同的情怀。相信这样的节日对他们的成长会更有意义。(陈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