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渡口网 >
您的位置:
【网络中国节·端午】端午南北大PK,民俗文化传精神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端午节是中国人最为熟悉的节日,也是中国最传统的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

南方划龙舟,北方摘艾蒿。

在南方,龙舟竞赛是最为人们熟知的端午活动。赛龙舟最早兴起于汉代,靠集体的通力协作才能取胜。龙舟船头彩绘的龙头惟妙惟肖,众人齐声高喊的口号震耳欲聋,敲打龙舟鼓的人,兴奋掌舵的青年,汇聚成一幅幅欢乐祥和的画面。河流里前前后后你追我赶勇往直前的龙舟,气势磅礴。随着互联网的发达,每年的端午节,各大龙舟竞赛也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中国民俗文化以此飞速传扬。

而在北方,端午的节日气氛则含蓄了些。据说古时候北方的地方官府会邀请城中鸿儒大夫们宴饮赋诗,称为“踏柳”。小孩子们则是佩戴驱邪避凶的铜钱或穿着颜色鲜艳的五毒肚兜过端午节。发展到如今,不仅北方端午吟诗作赋的习俗仍然保留了下来,家家户户还会在门口挂艾草、菖蒲,用以趋利避害。

说到端午,不得不说端午的代表美食——粽子。而粽子的“甜”“咸”之争,也让端午节的风俗习惯在传承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北方粽子,大体可分三种,一种是纯用糯米制成的白粽子,蒸熟以蘸糖吃。另一种是小枣粽,馅心以小枣、果脯为主。第三种是豆沙粽,红豆碾压成豆泥做成豆沙作为粽子馅料,蒸熟后吃起来格外的甜。

南方的粽子馅料更为丰富,种类又根据各自地理位置的不同略有差异,江浙沿海的南方以鲜肉粽、蛋黄粽、八宝粽文明;四川等地又偏爱加入花椒的腊肉粽、火腿粽;福建闽南客家一带除了准备咸粽子以外还会准备祭祀用的碱粽。

甜粽甜到心里,咸粽香到嘴边,甜咸之争激起了更多的年轻人对传统文化和民风民俗讨论,也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

再说端午,那绕不开的一定是战国时期大诗人和政治家屈原。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屈原年轻时就官居左徒,谓位高权重,若想过着富贵荣华的土豪生活并非难事。然而面对荒淫无道的贵族统治集团和污浊黑暗的社会现实,流放之时仍不忘忧国忧民,直至国家被侵略,不愿舍弃自己的祖国,投江而亡,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的乐章。屈原短暂的一生未选择同流合污,而是始终保持高洁品格。“宁廉洁正直以自清。”廉洁一词最早就是出自屈原作品,他既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廉洁倡导者,又是用生命践行廉政的实践者,堪称中国廉政文化鼻祖。

近代学者梁启超首推屈原为“中国文学家的老祖宗”。闻一多评价屈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有充分条件称为人民诗人的人”。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屈原一生的写照,也是无数当代青年人应该学习的精神。学习他“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的正直;学习他“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的自律;学习他“亦作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坚持;学习他“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的廉洁。

屈原身上有中华民族须臾不能缺少的最宝贵的东西——国魂!中国的今天,应该以端午节来感怀和继承屈原那种忧国忧民、感念黎民,以天下人为己任的精神。(颜非亚)


手机阅读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