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渡口网 >
您的位置:
新中国第一根钢轨诞生在大渡口

刘光军/文

1949年12月初,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第二十九兵工厂(下称“二十九厂”)后,立即发动群众,恢复生产。1950年5月10日,工程师潘继庆、金石声、邹承祖等人依据英制资料,利用1938年从汉冶萍公司迁来的800毫米轧机,在加工修补的旧轧辊上用自炼的小钢锭,试着制轧出85磅每码的重轨。就这样,新中国的第一根钢轨在二十九厂诞生了。

轧制这种钢轨是用小锅炉,每轧一根就要停几次机。为解决这个问题,二十九厂新建4.5米宽大型加热炉和大蒸汽管道,保证蒸汽供应,改变停机现象,加快了生产。

当时,二十九厂生产的钢坯小,达不到压轧比,但鞍钢钢坯却适合。经有关部门协调,最终签订合同,鞍钢来的钢坯,经过二十九厂轧机的各道孔型,顺利地轧出了一条条重轨,二十九厂也形成了一条半手工作业的重轨生产线。

85磅钢轨的试轧成功,使二十九厂完成了钢轨生产的第一次技术改造。此时,西南铺设成渝铁路的设想已构思。1950年夏,中央重工业部和西南工业部联合提出方案,由二十九厂研制钢轨铺设成渝铁路,原西南军政委员会第一政委邓小平在此方案上签署意见并报送毛泽东主席,获得批准;1950年底,原中央重工业部代部长何长工、原中央铁道部部长吕正操带来了38公斤每米钢轨蓝图;1951年开始了以研制38公斤重的新型钢轨和垫板为中心的第二次技术改造工程;1951年6月初,研制工作在一零一厂(二十九厂于1951年3月更名为一零一厂)展开;同年11月20日,38公斤每米钢轨生产作第一次试轧,质量为中央二级品,11月27日作第二次试轧,质量符合中央一级品规格。

轧制38公斤每米钢轨是一套新的工序,包括鱼尾板、垫板、螺栓等配件全部都需要重新设计研制。工人们提出“提高产量、质量,消灭废品,降低成本”的口号,研制轨头淬火设备、组织新工艺、加强各个环节的检查和管理。1952年4月10日,中华38公斤每米钢轨在一零一厂轧制成功。

38公斤每米钢轨比85磅每码钢轨高而底板窄,特别适用山地铁路使用,且用料省。38公斤每米钢轨的轧制成功,给国内生产同式的38公斤、43公斤钢轨打下了基础,对钢轨生产起到推动作用。

1952年,成渝铁路局为迎接党的生日,准备将铁路通车提前在“七一”。为完成任务,一零一厂提出“争取在5月底提前完成钢轨任务,使成渝铁路在‘七一’全线通车”的口号,职工们不浪费一分一秒,焕发热情。第一场(钢轧场)一班一天最高轧到钢轨137根,提前11天完成全部任务;第六场(锻钩)提前3天完成任务;第三场(炼钢场)一号平炉在6月15日创造了冶炼402炉的全国新记录……最终,一零一厂提前完成成渝铁路的全部钢轨供应。7月1日成渝铁路正式通车,西南人民38年的愿望实现了。

手机阅读    |    返回首页